“国产化替代”加速!这些软件要硬刚国外巨头
哪里有封锁,哪里就有突破!中美贸易风波,暴露出我国在 IT 领域存在的短板,国产化软硬件替代的呼声空前高涨,给国内软硬件自研企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实在的政策扶持。
今天咱们来聊聊关键领域的软件国产化替代,介绍一些可能扛起国产化大旗的软件,希望能对你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
1、操作系统领域
我国的操作系统国产化浪潮从二十年前就开始了,不过进展十分缓慢,当前 Windows 仍然统治着整个民用市场。
其实,写系统不难,难的是搭建生态体系,比如,开发的系统如何被不同构架的 CPU 识别、如何能让不同厂商开发的应用软件能跑起来,始终是大难题。
所以,从零开始造轮子并不现实,好在我们可以基于 Linux 这些生态成熟的开源操作系统,进行二次开发,达到“自主可控”的目的。
这几年,市场上就涌现出了一批以 Linux 为主要构架的国产操作系统,如中标麒麟、银河麒麟、深度 Deepin、华为鸿蒙等。
中标麒麟主打政务市场,银河麒麟主打军队市场,深度 Deepin 和华为鸿蒙试水民用市场。目前,党政军重点系统实现了国产系统的覆盖,但在民用市场仍在艰难地摸索着。
2、大数据领域
大数据时代,数据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水一样重要。如果,关键数据放在国外的数据库中,无异于把自己的命脉交到别人手上。
然而尴尬的是,当前中国的数据库市场 90% 以上被国外产品占据,我们不得不一边忍受着垄断巨头开出的高昂费用,一边担心着国外的数据库公司未经我们允许私自查看、窃取数据。
所以说,实现建立国产自主可控的数据库迫在眉睫!
“棱镜”事件后,由阿里巴巴发动的去 IOE 运动得到了中国互联网业的呼应(“IOE”指 IBM、Oracle、EMC 三家国外数据库巨头,它们分别把控着服务器、数据库软件和存储设备三道关卡)。
目前,国内做得比较好的数据库有达梦数据库、阿里的 OceanBase、华为的 GaussDB、南大通用、金仓数据库等,但离完全国产化替代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除了数据库,数据分析和 BI(商业智能)工具的国产化也非常重要,因为 BI 能够直接接触企业 / 组织的核心信息和数据。
国外 BI 厂商起步早,国外市场长期由 Tableau、微软 PowerBI 等大厂牢牢把持着,但是在国内,近年国产厂商帆软发展迅猛,其自研的 FineBI、FineReport 在产品上已经不输国外,在本土化服务、市场占有率上更是甩了 SAP、微软、IBM 等国外厂商一条街,可以说扛起了 BI 工具的国产化大旗。
强大在哪里呢?看图就知道了:
3、办公软件领域
谈到国产办公软件,就不得不提到 WPS。2010 年之前,WPS 几乎被 office 打倒,金山靠着开发一些小软件才活了下来。2018 年,office 眼看着垄断了国内市场,于是开始打击盗版,甚至以黑屏胁迫用户不能使用盗版。WPS 借机大力推广自己的免费产品,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加上雷军主导的 All in 移动的战略,如今 WPS 在移动端的市场份额已经高达 90%,月活用户 3 亿多,实现弯道超车。目前 WPS 几乎可以完美替代微软 office,在所有软件国产化替代中一枝独秀。
在专业报表工具领域,国外厂商也起步很早,国内公司没得选,基本上要么选 BIM 旗下的 cognos、要么选 SAP 旗下的 BO 报表。但随着数据可视化的兴起,对报表工具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报表行业迎来大洗牌。
国内厂商帆软趁势快速崛起,FineReport 在功能、收费、服务上对比国外厂商都更具优势,比如:可以实现各种复杂的中国式报表开发、可以实现灵活的填报功能、为用户提供极高的性价比和原厂实施,这些都是国外厂商做不到的。
从追赶到超越,从后起之秀到把国外巨头赶出国内市场,FineReport 可以说为国产软件争了光!
4、ERP 领域
ERP 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系统,不过当前的高端 ERP 软件市场仍被国外厂商牢牢把持着,光 SAP、Oracle 两家就占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国产软件竞争不过,有产品性能存在差距的原因,也有国外政策的原因。
比如中国的公司去美股上市,都会被变着花样逼着使用美国证监会认可的 ERP 软件,主要就是 SAP 和 Oracle。而这些软件通常按照用户数收费,价格十分高昂。
无论是出于价格还是安全考虑,ERP 的国产化替代是势在必行的。当前国内的 ERP 头部公司,比如用友、金蝶,已经具备一定实力,并能实现多个的 SAP、Oracle 替换案例落地。现在国内 ERP 厂商正加速云化产品研发,利用云的新一代架构优势,缩短与国外厂商在产品性能上的差距。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早期 IT 市场被国外厂商牢牢把握着,我们在很多核心领域对国外产品产生了依赖。从华为、中兴被打压,从 Matlab 被禁用,我们就该意识到发展自主国产化软硬件的必要性。
国产替代浪潮,是风险更是机会,当前国产厂商应抓住这一机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在关键领域突破国外厂商的封锁,实现国产化产品的平稳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