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的分类和简介

池的简介

池 (Pool) 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明显优化服务器应用程序的性能,提高程序执行效率和降低系统资源开销。这里所说的池是一种广义上的池,比如数据库连接池、线程池、内存池、对象池等。其中,对象池可以看成保存对象的容器,在进程初始化时创建一定数量的对象。需要时直接从池中取出一个空闲对象,用完后并不直接释放掉对象,而是再放到对象池中以方便下一次对象请求可以直接复用。其他几种池的设计思想也是如此,池技术的优势是,可以消除对象创建所带来的延迟,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

要了解 Java 连接池我们先要了解数据库连接池(connection pool)的原理,Java 连接池正是数据库连接池在 Java 上的应用。——我们知道,对于共享资源,有一个很著名的设计模式:资源池(Resource Pool)。

该模式正是为了解决资源的频繁分配﹑释放所造成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数据库连接池技术。数据库连接池的基本思想就是为数据库连接建立一个“缓冲池”。预先在缓冲池中放入一定数量的连接,当需要建立数据库连接时,只需从“缓冲池”中取出一个,使用完毕之后再放回去。我们可以通过设定连接池最大连接数来防止系统无尽的与数据库连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连接池的管理机制监视数据库的连接的数量﹑使用情况,为系统开发﹑测试及性能调整提供依据。

池的分类

数据库连接池、异步线程池、内存池、对象池、资源池、网络通信连接池(http 和 webSocket)、端上的连接池。

连接池的基本概念(池具有事务性)

连接池的几个概念
最原始的数据库使用就是打开一个连接并进行使用,使用过后一定要关闭连接释放资源。由于频繁的打开和关闭连接对 jvm 包括数据库
都有一定的资源负荷,尤其应用压力较大时资源占用比较多容易产生性能问题。

由此使用连接池的作用就显现出来,连接池的原理:先打开一定数量的数据库连接,当使用的时候分配给调用者,调用完毕后返回给连接池,注意返回给连接池后这些连接并不会关闭,而是准备给下一个调用者进行分配。由此可以看出连接池节省了大量的数据库连接打开和关闭的动作,对系统性能提升的益处不言而喻。
连接池几个概念:
最小连接 -- 应用启动后随即打开的连接数以及后续最小维持的连接数。
最大连接数 -- 应用能够使用的最多的连接数
连接增长数 -- 应用每次新打开的连接个数
举个例子说明连接池的运作:
假设设置了最小和最大的连接为 10,20,那么应用一旦启动则首先打开 10 个数据库连接,但注意此时数据库连接池的正在使用数字为 0-- 因为你并没有使用这些连接,而空闲的数量则是 10。然后你开始登录,假设登录代码使用了一个连接进行查询,那么此时数据库连接池的正在使用数字为 1、空闲数为 9,这并不需要从数据库打开连接 -- 因为连接池已经准备好了 10 个给你留着呢。登录结束了,当前连接池的连接数量是多少?当然是 0,因为那个连接随着事务的结束已经返还给连接池了。然后同时有 11 个人在同一秒进行登录,会发生什么:连接池从数据库新申请(打开)了一个连接,连同另外的 10 个一并送出,这个瞬间连接池的使用数是 11 个,不过没关系正常情况下过一会儿又会变成 0。如果同时有 21 个人登录呢?那第 21 个人就只能等前面的某个人登录完毕后释放连接给他。这时连接池开启了 20 个数据库连接 -- 虽然很可能正在使用数量的已经降为 0,那么 20 个连接会一直保持吗?当然不,连接池会在一定时间内关闭一定量的连接还给数据库,在这个例子里数字是 20-10=10,因为只需要保持最小连接数就好了,而这个时间周期也是连接池里配置的。

下面文章有更详细的讲解:

详细讲解查看:http://blog.csdn.net/wireless_com/article/details/7907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