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时间-time模块
time 是 python 自带的模块,用于处理时间问题,提供了一系列的操作时间的函数。
以下说明针对于 python2.7,其他版本可能有所差异。
模块提供了两个种表示时间的格式:
1. 时间戳,是以秒表示从“新纪元”到现在的时间,称为 UTC 或者 GMT。这个“新纪元”指的就是 1970 年 1 月 1 日。所以时间戳指的就是从“新纪元”到某一个时间一共过去了多少秒,可能是一个整数,也可能是一个浮点数。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有兴趣的可以读下这篇文章:戳这里
2. 一个包括 9 个元素的元祖,这 9 个元素分别为:
year:4 位数,表示年,例如:2016
month:表示月份,范围是 1-12
day:表示天,范围是 1-31
hours:小时,范围是 0-23
minute:分钟,范围是 0-59
seconds:秒,范围是 0-59
weekday:星期,范围是 0-6,星期一是 0,以此类推
Julian day:是一年中的第几天,范围是 1-366
DST:一个标志,决定是否使用夏令时(关于夏令时:戳这里),为 0 时表示不使用,为 1 时表示使用,为 -1 时,mktime() 方法会根据 date 和 time 来推测。一般情况下用不着。
FUNCTIONS
1. asctime([tuple]) -> string
将元祖格式的时间转换成字符串格式。
例如: time.asctime((2016,5,11,12,30,50,5,163,0))
如果 tuple 没有给,将调用 localtime() 方法,获取现在的时间。
2. clock() -> floating point number
这个有点特殊,会因系统的不同而不同,在 win 平台中,第一次调用,返回的是进程运行的实际时间。而第二次之后的调用时是第一次调用以后到这次调用时间。(实际上是以 WIN32 上 QueryPerformanceCounter() 为基础,它比毫秒表示更为精确)
代码示例:
import timeif name == 'main':
time.sleep(1)
print "clock1:%s" % time.clock()
time.sleep(1)
print "clock2:%s" % time.clock()
time.sleep(1)
print "clock3:%s" % time.clock()
输出:
所谓的进程运行的时间,我觉得更像运行第一次调用的这段代码所需的时间,因为不管在第一次调用前用 sleep 停顿又或是进行一其他操作,其输出变化也不大。
import timeif name == 'main':
b = []
for x in range(1000):
b.append(x)
time.sleep(1)
print "clock1:%s" % time.clock()
time.sleep(1)
print "clock2:%s" % time.clock()
time.sleep(1)
print "clock3:%s" % time.clock()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错误还是其他,现在先这样理解着,有问题我以后再改正。
而在 Unix 系统中(虽然 win 也是由 unix 发展而来的),它返回的是“进程时间”,它是用秒表示的浮点数(时间戳)。
同样的代码,在 CentOS6.7 中运行:
其输出为:
下面是一段实验代码:
import time,urllibif name == 'main':
print 'start at:',time.ctime()</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255, 1)">try</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1)">: ur_open </span>= urllib.urlope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http://www.facebook.com</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255, 1)">except</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255, 1)">print</span> <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error</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1)">,time.ctime() time.sleep(</span>1<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255, 1)">print</span> <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clock1:%s</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 %<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1)"> time.clock() </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255, 1)">try</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1)">: ur_open </span>= urllib.urlope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http://www.facebook.com</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255, 1)">except</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255, 1)">print</span> <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error</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1)">,time.ctime() time.sleep(</span>1<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255, 1)">print</span> <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clock2:%s</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 %<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1)"> time.clock() </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255, 1)">try</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1)">: ur_open </span>= urllib.urlope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http://www.facebook.com</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255, 1)">except</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255, 1)">print</span> <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error</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1)">,time.ctime() time.sleep(</span>1<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a(0, 0, 255, 1)">print</span> <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clock3:%s</span><span style="color: rgba(128, 0, 0, 1)">"</span> % time.clock()</pre>
我试图多次打开一个“不存在”的网站,看看所谓的“进程时间”是什么:
可以看到我时间花费了 1 分多种,但是进程时间到最后却只有 0.03 秒,参照这篇文章(戳这里),我觉得应该是进程占用 cpu 的时间,因为打开远程网页属于远程 I/O 操作,并不需要大量的 cpu 计算,所以进程时间就很短了。当然这是我的推测,暂时没有找到相应的文章说明,就先这样理解着吧,以后有错再改。
3. ctime(seconds) -> string
将一个时间戳 (默认为当前时间) 转换成一个时间字符串。相当于 asctime(localtime(seconds)) 。
4. gmtime([seconds]) -> (tm_year, tm_mon, tm_mday, tm_hour, tm_min, tm_sec, tm_wday, tm_yday, tm_isdst)
将一个时间戳格式的转换为 UTC 时区(0 时区,中国为 UTC+8)的元祖格式。如果没有给参数,则默认为本地时间。
然而我实际的时间是 14 点,14 = 6 + 8。所以要注意下时区。
5. localtime([seconds]) -> (tm_year,tm_mon,tm_mday,tm_hour,tm_min, tm_sec,tm_wday,tm_yday,tm_isdst)
将一个时间戳转换为当前时区的元祖格式。如果没有给参数,则默认为本地时间。
6. mktime(tuple) -> floating point number
将一个元祖格式的时间转换为时间戳格式。
7. sleep(seconds)
线程将推迟指定的时间后运行,单位为秒。其精度为亚秒级。
关于精度级别:
分钟级:以分钟为单位,即速度按分钟计算,7200 转 / 分
秒级:以秒为单位,即速度按秒计算,1GHz/ 秒
亚秒级:没有达到秒的速度,即 1GHz/1.2 秒
8. time() -> floating point number
返回当前时间的时间戳。
如果系统的时钟支持,可能会出现分数的形式。
9. strftime(format[, tuple]) -> string
把一个代表时间的元组转换为指定格式的字符串,如果没有传入 tuple ,将调用 localtime() 。如果元组中任何一个元素越界(不在范围内),将抛出 ValueError 错误。
关于 format 的表格:
格式 | 含义 | 备注 |
%a | 本地(locale)简化星期名称 | |
%A | 本地完整星期名称 | |
%b | 本地简化月份名称 | |
%B | 本地完整月份名称 | |
%c | 本地相应的日期和时间表示 | |
%d | 一个月中的第几天(01 - 31) | |
%H | 一天中的第几个小时(24 小时制,00 - 23) | |
%I | 第几个小时(12 小时制,01 - 12) | |
%j | 一年中的第几天(001 - 366) | |
%m | 月份(01 - 12) | |
%M | 分钟数(00 - 59) | |
%p | 本地 am 或者 pm 的相应符 | 1 |
%S | 秒(01 - 61) | 2 |
%U | 一年中的星期数。(00 - 53 星期天是一个星期的开始。)第一个星期天之前的所有天数都放在第 0 周。 | 3 |
%w | 一个星期中的第几天(0 - 6,0 是星期天) | 3 |
%W | 和 %U 基本相同,不同的是 %W 以星期一为一个星期的开始。 | |
%x | 本地相应日期 | |
%X | 本地相应时间 | |
%y | 去掉世纪的年份(00 - 99) | |
%Y | 完整的年份 | |
%Z | 时区的名字(如果不存在为空字符) | |
%% | ‘%’字符 |
备注:
1.“%p”只有与“%I”配合使用才有效果。
2. 文档中强调确实是 0 - 61,而不是 59,闰年秒占两秒。
3. 当使用 strptime() 函数时,只有当在这年中的周数和天数被确定的时候 %U 和 %W 才会被计算。
参考资料:戳这里
例子:
10. strptime(string, format) -> struct_time
将字符串格式的时间转换成元祖格式的。是上面方法的逆向。
总结: